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时间:2021-11-28 00:18 点击:

    “传统的健康讲座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居民参加;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太多,不易记全”,据《健康报》6月23日报道,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卫生计生委开动脑筋,改用艺术巡演的方式,由80余名医务人员自编自导,通过小品、三句半、扬剧说唱、诗朗诵、说唱快板等表演形式,向居民传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首场汇报演出吸引了400多位居民参与。       笔者多年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从平时走村入巷串户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查时了解到,部分居民对服务项目还不了解,尤其是近些年增加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如为65岁以上老人和0~36个月儿童开展中医体制辨识和中医调养服务等。群众缺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相当一部分农村、社区宣传广度、深度还不够,知识普及还没有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能让居民喜闻乐见,往往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长效宣传”。不少居民对当前政策还不清楚,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还较低,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       尽管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均通过一定形式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但收效仍不明显。究其根源,一是相当一部分居民仍缺乏相应文化素养,对部分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限,又很少看卫生与健康专业报刊、宣传单、宣传栏;二是部分宣传形式过于呆板,过于专业化,流于形式;三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社区宣传存在“时空”裂隙,要么地段“空白”,要么时间“空白”,一些村部(居委会)墙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宣传,时间长了、风吹雨淋就看不到了。       笔者认为,各地卫生计生部门,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可以学习扬州市广陵区,让宣传多接“地气”,针对本地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创新宣传思路,拓展宣传内涵,搭建更为活跃的宣传平台,通过浅显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广大居民能正确理解、接受和掌握有关政策、知识,从而更好地配合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氛围。     2014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树立科学健康观、提高基本医疗素养、提高慢性病防治素养、提高传染病防治素养、提高妇幼健康素养、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内容的六项重点工作。       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内容,可以指导人们注重自然环境、居住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远离污染,亲近绿色,饮食上不偏食偏饮,注意寒暑变化,随天气加减衣服等,应当成为国人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的重要内容。目前,政府层面也在不断努力,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等项目,通过义诊、展览、书籍发放、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深入社区,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同时地方卫生部门、中医院校也积极响应,一些中医药专业媒体也一直在默默支持,还有一些中医药企业宣传冬病夏治、中药进补、冬令进补等,在客观上也普及了中医药知识,但这些科普活动放在泱泱中华,仍是星星之火。 不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媒体层面,要做好中医药科普传播,都离不开“人”,包括媒体工作者、中医理论研究者、中医师、中医学生、中医爱好者等。如何从根源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能比讨论中医科普的形式和方法更为重要。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谁,对谁,通过什么方式,说了什么,收到了什么效果。这个“谁”是信源、是重点。现在权威的中医药科普专家要数中医医生,能否把中医药科普也作为一个医生职业晋升的参考,如把中医医生参与科普活动的频次、发表科普文章的数量也列入考核标准,我想这对于挖掘中医科普“信源”很有意义。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一考核前置到中医师的学习阶段,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将中医知识文化传递给普通民众的能力和愿望。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在15~69岁人群中,仅有不足一成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仍很大。当我们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关中医的健康信息和服务供人们获取、理解、采纳,中医科普的生态就会开始形成。